吴钩究竟是什么兵器?出土吴王阖闾钩揭开真面目,原来是生活用品

这种神秘而又悲凉的氛围,使得这一故事像干将、莫邪的铸剑故事一样,广为流传。许多古代诗词中都提到了“吴钩”这一物品。南朝刘宋的鲍照在《代结客少年场行》中写道:“骢马金络头,锦带佩吴钩”;唐代“诗鬼”李贺在《南园十三首·其五》中则吟道:“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宋代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也提到过:“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在这些诗篇中,吴地的金钩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意象。
那么,究竟“吴钩”是一种什么样的物品呢?虽然后人普遍认为“吴钩”是兵器,但关于它的具体性质,学者们却并未达成一致。有学者认为,吴钩就是一种钩状兵器,《汉书》记载这种兵器在西汉时期就已出现。唐代颜师古在《汉书》注中指出,钩是一种“似剑而曲”的兵器,能够“钩杀人”;而宋代的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则认为,吴钩更像是一种刀,类似南蛮部落使用的“葛党刀”;在明代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木吒的兵器也是吴钩,但却被描绘为一对宝剑。
为何对于同一种兵器会有如此多的争论呢?其实,很显然,周代吴国并没有流传下“吴钩”这种兵器。即便是现代考古技术日新月异,至今也未在吴国的太湖流域,或是其他先秦时期的遗址中发现过“吴钩”的实物。有学者认为,秦始皇陵出土的两件“金钩”,是模仿“吴钩”制作的“秦钩”;然而,这两件“秦钩”的刃口较钝,看起来并不适合作为兵器使用。这也让“金钩”是否真为兵器的问题充满了疑问。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金钩”这个问题,或许可以解开谜团。“金钩”并非兵器,而是青铜带钩。带钩是商周秦汉时期一种用于固定衣服带子的钩状物,魏晋以后,这种器物逐渐被带扣所取代。《史记》记载,春秋时期,齐桓公的公子小白曾在争夺王位时被公子纠设计暗算,管仲射中了小白的带钩,导致他侥幸逃过一劫。
考古发现也进一步佐证了这一观点。全国各地出土了大量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带钩,其中在浙江绍兴的西施山遗址公园出土的三件带钩铭文完全一致,铭文写道:“工吾王光初得其寿(铸)金,乍(作)用丩(句)。”这些铭文表明,这三件带钩正是吴王阖闾所铸。该遗址位于越国人的手工作坊,这三件带钩大概是越国灭吴后的战利品,用作参考。
除此之外,浙江省博物馆还收藏有一件“吴王之子”的带钩,虽然文献中没有明确提到此人是哪位王子,但足以证明在吴国时期,带钩是非常常见的器物。即使在吴国的都城苏州地区尚未发现青铜带钩,但在附近的华山战国越人墓中,2011年出土了一个玉带钩,带钩上写着“趞”(可能为墓主名)。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钩”指的多是带钩,至于所谓的“金钩”,其实就是青铜带钩。
从《吴越春秋》的记载来看,虽然吴王阖闾在获得干将、莫邪的宝剑之后,又求得金钩,但书中并未明确表示金钩为兵器。吴王佩戴的金钩形状与普通的带钩相似,绍兴西施山遗址出土的金钩也更符合带钩的形态。因此,这些金钩更可能是带钩而非兵器,尽管后代的人们将其误解为兵器“吴钩”,从而出现了这个广为流传的说法。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