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酆都城"的"酆"不读lǐ,正确读音是什么?为什么被称为鬼城,是现在哪个地方?

酆都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著名的"鬼城",被认为是阴曹地府的所在地,主宰生死轮回的酆都大帝(又称北阴大帝)便居于此。但不少人都把"酆都城"的"酆"误读为lǐ,正确读音其实是fēng(音同风)。
酆,读作fēng,是一个形声字。从阝(邑),表示与城邑、地域相关;豐(丰的繁体)表声兼表义,象征丰盛、繁茂。
《说文解字》中说:"酆,周文王所都。在京兆杜陵西南。" 所以“酆”的本义是指西周时期的酆国。
“酆”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字,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用作地名和姓氏,并因道教文化而具有特殊的宗教含义,如酆国,酆姓,也专指“酆都”,是道教、佛教及民间信仰中的“鬼城”。
由于“酆”字与澧(lǐ)、禮(lǐ)形近,很多人把“酆”误读为lǐ。其实“酆都城”的正确读音是fēng dū chéng ,指的是旧时迷信传说中的阴司地府,人死后的去处。
“酆都城”的由来
酆都城(今重庆丰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鬼城",其地名称谓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东汉时,始置"平都县",因境内平都山得名;隋朝时,改称"豐都县",取自《周礼》"豐民之都"的吉祥寓意。
唐代是酆都形象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道教的兴盛,道士们将"豐"改写为"酆",将现实地理与道教经典《真诰》中虚构的北方幽冥圣地"罗酆山"信仰连接到一起。同时还将本土的巫鬼信仰与《真诰》记载的"北阴酆都大帝"信仰相结合,奠定了冥界治所的基础框架。
到了宋代以后,酆都城又引入了佛教的十殿阎罗、十八层地狱等观念,与原有道教体系形成互补。明清时期,又修建奈何桥、阎王殿等系列建筑,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阴曹地府"的景观体系,使虚无的幽冥世界变得具象化。
到了近现代,为了破除迷信,"酆都县"正式更名为"丰都县",但"鬼城"的文化内涵得以保留,并发展成为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还成为了研究中国民间生死观、幽冥观的重要文化标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