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bt365体育在线网址-mobile.365-588-36563688

mobile.365-588

旧闻新说 ▎广州15万“疍家人”哪里来?哪里去?

2025-11-01 07:21:14 作者 admin 阅读 6073
旧闻新说 ▎广州15万“疍家人”哪里来?哪里去?

导读

“疍民”,历史上被称为“蜑户”、“蜑丁”、“蜑家”、“蜑船”等等,是广州原住民中一支重要的组成部分。

广州疍民有多少?数量说法不一,有10万、30万、50万不等的说法,但是有15万之多是确切的。

广州疍家现在哪里?

1949年8月8日,从空中俯瞰珠江。民国21年(1932),广州市公安局统计,当时广州有疍艇(疍家)两万多艘。

疍民:“下九流”之一

01

历史上,“疍”被视为“贱民”,属下九流之一:

一优(演戏者);

二娼(经营卖淫行业者);

三皂(差役);

四卒(兵役);

五批(修脚甲者);

六捶(捶骨者);

七奴(含门房);

八蛋(艇户);

九剃(理发者)

图为20世纪停泊在沙面的疍艇。

“疍民”

是怎么来的?

02

各家论断不一。

有说来自南洋;

有说是中国南方土著;

有说是于越民族的子孙;

有说是范蠢西施的后人;

有说是晋卢循遗种;

有说是宋代岭北的遁民;

有说是元朝留下来的色目人;

有说是秦始皇发童男童女人海的孑遗;

有说是反秦之遗民。

徐松石则认为“蜑”“实僚僮中水上人的通称”,“蜑族就是龙蛇族,亦即伏羲女娲的一大支派”。

罗香林《疍家源流考》认为“蜑族即古代越族遗裔”,这一论点于海峡两岸学者对“疍民”起源之研究影响较深。

20世纪20年代,水上的疍艇遍布广州珠江沿岸。

广州地区

“疍民”有多少?

03

“疍民”居于水上,几乎有江河湖泊的地方都有分散的“疍户”,难有确切之统计,只能从零星资料中略知其大概而已。

例一,三水县明嘉靖四十二年(1545)疍埠有青江埠、西北埠、河沙埠、沙草埠、新沙埠、甫沙埠、司前埠、丰萍埠、界牌埠、兴隆埠共10埠。当时三水疍户约441丁,但未计妇女及老人儿童。

例二,香山县西甲子桥内有地清嘉庆间尚名“疍家墩”,今(民国)已改名大墩,此为同化之一证,所不变者,海滨寥寥数百户而已。据嘉庆十九年(1814)统计,香山县“疍民”有6173人。

例三,新安所属之香港,1843年首次人口调查,全岛有 3650人,散居20多个村落,其中2000人为艇居疍民,占人口 2/3左右。

珠江水上密密麻麻的疍艇铺满珠江,展示浮家泛宅的疍民生活。

城市“疍民”最多是在广州。

100多年前(约1834)一些外国人估计广州有疍民10万人,约1924年外国传教士在广州珠江河面上传教者认为疍民有30万人,一位在海关工作的外国人认为广州疍民有50万人。

据广州水上警察局的报告,从民国十七年(1928)至二十一年(1932)“疍民”约有七万人左右,这是“疍民”亲自到局里登记的。他们行踪不定,此“自报”难以确定,警察局报告只会少不会多。

较可靠的统计是民国廿一年(1932)人口调查委员会官方统计报告书,水上居民人数为9万余人。

据岭南大学社会系学生对“疍民”的调查认为,广州疍民至少在10—15万人之间。1922年广州人口调查广州总人口 104万余,“疍民”约占l/l0。

建国后,广州专设“珠江区”管理疍民,统计数字是在6万左右。

图为永安堂即原来的儿童图书馆前的疍家艇

“疍家”

有什么习俗?

04

婚 姻

“疍家”之习俗.颇具特色。“疍民”初只限于互为婚姻,同姓亦可婚配,陆上居民不与之通婚。“其男有未聘,则置盆草于梢,女未受聘,则置盆花于梢,以致媒妁。婚时蛮歌相近,男歌胜,则夺女过舟。其女大者曰鱼姊,小者曰蚬妹。”

定婚后撤去船尾之盆草盆花。成婚之日,竞唱《摸鱼歌》以乐之。“疍民”喜男女对唱,与古越族遗风相似。歌词大多即兴而作,随口而出,语文质朴生动,感情真挚。男女对歌彻夜不休,甚至有连续二三晚者,至尽欢为止。

新婚初三天,新娘所吃饭菜,皆由娘家送来,盖因恐新娘吃不饱。三日后,由娘家派船接回,新娘午饭后重返夫船,称为“返厝”,婚礼正式结束。

玄坛诞

此外,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是玄坛诞,是男疍民最高兴节日,他们要购置三牲祭品拜神。玄坛庙前人山人海,男人们三五成群,成帮结伙,抬上花炮在庙前轮流燃放,并烧起柴火。在熊熊火光中,男人各显身手,活蹦乱跳,举行跳火堆仪式。尽情狂欢之后,将三牲抬回艇中,大吃痛饮,嬉闹通宵。

观音诞

有些“疍民”则过观音诞,过节情形与之相似。到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巧节是妇女们最为欢乐的日子,七夕之日,妇女们停止干活,将住艇布置一新,在艇头供上香案,摆上水果和乞巧的东西,精心制作,各创新意,争奇斗巧。少女们盛妆艳扮,欢度节日。晚上,各艇大放华灯,平日要好的姐妹们多聚于一艇,欢笑畅谈歌唱,待至三更,便烧元宝祭神,众姐妹依长幼次序到艇头向天叩拜。拜毕始开夜宴,举杯畅谈,欢娱彻夜。

西关河涌 边上的疍家人,做着“横水渡”的生意。“横水渡”可以渡很多东西。直到1921年珠江上出现“花尾渡”,“横水渡”才慢慢被淘汰。

“疍民”

之“咸水歌”

06

咸水歌是“疍民”主要歌谣之一,主要特点正如屈大均所说“漫节长声,自回自复”。咸水歌一般是以情歌为主,通常两句为一小段,上句为仄声韵,下旬押平声韵。

“疍民”爱唱歌,不仅是在喜庆节,而在日常工作中亦唱歌,一以娱己,并以娱人。

如结婚仪式歌之一《瓜菜耍新娘》:

“西面豆角流流长,瓮菜开花伴新娘。

铜盆装水养了哥,竹竿拌水两边波。

波字起头女字坐,姻缘结定两公婆。

八杯烧酒满多多,细佬行后见大哥。

饮埋八杯和平酒,日夜咪丢疏。”

工作之《送人歌》:

正月送人是新年,家家主主贴红钱,

金字侧边转两转,送人阿妹赚人钱。

二月送人人情开,送人阿妹等人来,

字写成连丁唔爱,送人阿妹万贯家财。

三月送人是近清明,送人阿妹无时停,

妹送得人多有钱剩,明年发财又添丁。

1921《广州民国日报》对疍民生计的调查报道。

竹枝词

里的“疍家”

07

关于“疍家”之生活习俗,有不少名家写下许多竹枝词。

广州竹枝词[清]鲍鉁:

八月炎荒秋未凉,风流裙屐少年场。

高楼馆中饮美酒,高桅艇里挟名娼。

疍家生计尽舟航,鱼蚬纷纷姊妹行。

肯为木鱼歌一曲,惊飞七十二鸳鸯。

(原注:疍女大者曰鱼姊,小曰蚬妹。)

羊城竹枝词【清】江仲瑜:

十三行外疍人居,聘得新娘貌似珠。

昨夜过门萧鼓闹,满头花翠赤双趺。

竹枝词反映了“疍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疍民”不得陆居,千百年来世世以艇为家,代代相传。男女均健壮,“性耐寒,隆冬单衣跣足。”女不裹乳、不扎腰、不缠足、无冠履。后逐渐汉化,融入汉族社会。“广东人大约在明代完全汉化……随着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带居民的汉化,其势力渐次扩大,在广州本土发展起来。”

1890年广州珠江水埠,牧户猪士水步(埠)。

“疍民”采珠

08

“凡采珠必蜑人,号曰蜑户,丁为蜑丁。”

珍珠是历朝历代皇帝征集的宝物,南汉刘隐为讨好后梁朱温,利用广东盛产珍珠之利,向其进贡“珍珠枕”;刘岩称帝后,在广州兴王府建“玉堂珠殿”、昭阳宫、秀华宫等宫殿,下设水渠,浸以真珠,名为“珍珠渠”。后主刘鋹穷奢极欲尤甚,其寝宫之栋、帘箔全部用珍珠玳瑁作装饰。宋军围城后,火烧兴王府,从火烁堆中还捡到美珠46瓮,可见其珍珠之多。刘还用珍珠编织过“珠龙九五鞍”,献给宋太祖赵匡胤,得赏钱150万。

故历代帝王都曾下诏广东贡珠,朝廷官兵或地方官员用软硬兼施手段强迫“蜑民”采珠,以满足帝王贵族之所欲。

采珠颇具危险性,古代方法是用绳索把石头绑在采珠人身上沉入海底捞取珍珠贝,故常因憋溺而死,或被鲨鱼所害。明代稍有改进,用大绳系在一块大石头上在海里作救生绳,再用细绳系在采珠人腰上,小绳另一端拴住救生绳,进入江海里采珠。要上水面换气时,便摇动大绳,船上人发现后即用绞车绞动细绳,采珠人便沿着大绳被绞上水面来。尽管如此,采珠人亦常葬身鱼腹,绳断人亡之事仍有发生。

正如民谣所云:“一粒珍珠万滴泪,皇帝珠城泪铸成。”

为了生活,疍民男子到岸上从事苦力工作,就是称为“咕哩”。广州1928年的统计,广州的苦力有35694人,而这些苦力中大多是是水上的疍民。

“疍民”捕鱼

09

“疍户本海边捕鱼为业,能入海挺枪杀巨鱼,其人例不陆处。”广州“疍家”多在珠江及近海捕鱼。昔日珠江面宽水深,秦汉年间珠江水面宽约2000米,岸线北至今西湖路,南至下渡街,晋代江宽缩为1700-1500米,宋明分别缩至1100-900米和700米,清初以来一般只宽500米。

屈大均曾描述“疍家”捕鱼情况:“疍人善没水,每持刀槊水中与巨鱼斗。见大鱼在岩穴中或与之嬉戏,抚摩鳞鬣,俟大鱼口张,以长绳系钩钩两腮,牵之而出。或数十人张罛,则数人下水诱引大鱼入罛。罛毕,人随之而上,亦尝有被大鱼吞啖者。或大鱼还穴,横塞穴口,已在穴中不能出而死者。海鳅长者亘百里,皆常负子,疍人辄以长绳系枪飞刺之,候海鳅子毙,拽出沙滩,取其脂,货至万钱。”“疍民”捕鱼之惊险、艰辛可想而知。

随着外国船只的出现,当年的“太古仓”在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出入地。疍民也经常出没在这里。

“疍民”

被迫沦为盗贼

10

由于生活无着时不得不铤而走险。“疍民”为盗贼,历代有之。如“明万历廿年(1592),三水胥旦麦孔阳等,夜则十疍衔尾,夹以长桅,远望如长船,众力操之,其捷如飞。遇货艘往来见不得者,杀人石沉深潭中。寻解连,复为小蛋,又为奔波哨守状,官兵无所缉贼,如是不知几何年。’

屈大均说:“广中之盗,患在散而不在聚,患在无巢穴者,而不在有穴者。有巢穴者之盗少,而无巢穴者之盗多,则疍家其一类也。疍家本鲸鲵之族,其性嗜杀,彼其大艟小艑出没波涛。江海之水道多歧,而罛朋之分合不测,又与水陆诸凶渠相为连结,我哨船少则不能蹑其踪迹,水军亦无以当其锋锐。”

《番禺县志》亦云:“粤故多盗,而海洋聚劫多起疍家,其船杂出江上多寡无定,或千余艇为一宗,或一二罛至十余罛为一朋,每朋则有数乡艇随之腌鱼,势便辄行攻劫,为商旅害。秋成时,即抢割田禾,农人有获稻者,各以钱米与之,乃得出沙,其为暴若此”。

1949年8月8日,从空中俯瞰珠江。

历朝是如何

管理“疍户”的?

11

明洪武初,于各内河设河泊所,编户立里长,明沿唐制,岁收渔课。“河泊所官掌收鱼税。

洪武十五年(1382)定天下河泊所凡252,岁课粮五千石以上至万两者,设官3人;千石至万石者,设官2人;三百石以上设官1人。

清初,广州亦设立有管理水上居民的“广州河泊所,额设疍户,有大罾小罾、手罾、罾门、竹箔、篓箔、摊箔、大简小箔、大河箔、小河箔、背风箱、方网、辏网、旋网、竹笃、布笃、鱼篮、蟹篮、大罟、竹筻等户一十九色。每岁计户稽船、征其鱼课,亦皆以民视之矣。诸疍亦渐知书,有居陆成材者,广城西、周墩、林墩是也。”

疍民们为了防止孩子们跌落水中,13岁前的儿童经常将孩子用一条绳子拴在艇上,并在孩子身上拴一块方木,已被落水不沉。另外疍民们十分迷信,即使孩子落水,其他人也袖手一旁,唯恐触怒鬼神,自己成为替死鬼,即使下水救人,也要先将一个烧饭的炉子抛下水中作为替身,然后才下水救人。

“疍户”何时

才容许上岸?

12

长期以来“疍民”是不容许上岸居住的,直至清雍正七年(1729)才正式解除“疍民”陆居禁令:

“恩恤广东疍户上谕称:闻粤东地方,四民之外,另有一种名为疍户,即瑶之类。以船为家,以捕鱼为业,通省河路俱有疍船,生齿繁多,不可数计。粤民视疍民为卑贱之流,不容登岸居住。疍户亦不敢与平民抗衡,畏威隐忍,局蹐舟中,终身不获安居之乐,深可悯恻。疍户本属良民,无可轻贱摈弃之处;如有力能建造房屋及搭棚栖身者,准其在近水村庄居住,与齐民一同编列甲户,以便稽查。势豪土棍,不得借端欺凌驱逐,并令有司劝谕疍户开垦荒地,播种力田,共为务本之人,以副朕一视同仁之意。”

图片说明:疍艇是一个家,而另外一个家就是在水边或者岸边上搭建起来的水棚。水棚的大部分是依靠几十根木柱支撑高出水面。

“疍妇”之妓艇

13

提起“疍民”,人们就会想到“妓艇”。

乾隆时曾任广州知府之著名史家赵翼写道:

“广州珠江疍船不下七八千。皆以脂粉为生计,猝难禁也。”

“脂粉为生者亦以船为家,故冒其名,实非真疍也。珠江甚阔,疍船所聚长七八里,列数十层;皆檀木以架船,虽大风浪不能动。中空水街,小船数百往来其间,客之上登船者皆由小艇渡。疍女率老妓买为己女,年十四即令待客,实罕有佳者。晨起面多黄色,傅粉后饮卯酒作微红。七八千船每日皆有客,小船之绕行小街者,卖果实香品,竟夜不绝。”

图片说明:疍艇上的妇女,一手把舵、一手煮饭,背上背着襁褓中的幼儿,无论男女,同样穿着木屐。

赵翼说:“余守广州时,制府尝令余禁之。余谓:‘此风由来已久,每船十余人恃以衣食,一旦绝其生计,令此七八万人何处得食,且缠头皆出富人,亦以多益寡之一道也。’事遂已。”

海珠岛与陆地中间,就是密密麻麻的疍艇疍家。

江上亦有绿篷船行走,为“疍家”之上等妓船之谓也。多聚于潮州湘子桥下,乾嘉年间盛极一时,专供过往官宦商贾娱乐租用,来往于潮、惠、穗之间。赵翼谈及广州“疍船”女少有佳者,而“绿篷船较有佳者。女郎未笄,多扮作僮奴侍侧,官吏亦无不为所染也。有‘状元夫人’者尤绝出。某修撰视学粤东,试潮毕,以夏日回广州,所坐船不知其为绿篷也。夜就寝,忽篷顶有雨渗及枕边,急呼群奴,奴已各就妓船去,莫有应者。忽舱后一丽人裸而执烛至,红绢抹胸,肤洁玉女,寨帷来视漏处,修撰不觉心动,遂昵焉。船日行二三十里,十余日至惠州,又随至广州。将别矣,而丽人誓欲相从,谓‘久堕风尘中,今得侍贵人,正如蜕骨得仙。若复沦下贱,有死而已。请随入署,为夫人作婢以殁世,’泪如雨不止。百计遣之不去,赠以五百金始归。而不知正其巧于索资也。及归,而声价益高,非厚币不得见,人皆称‘状元夫人’云。”

图为1930年代疍民姑娘。

珠江花月之盛,至嘉庆末年(1820)达到顶峰。广州以河南漱珠桥畔为最。“疍船”争傍漱珠桥,桥畔有酒楼,宽至可设60桌宴席,有人邀赴金花会,会主客不满70人,而所携歌妓至120余名。珠江花船最巨丽者,每夕宴会动百金,诸妓坌集,灯火辉煌。

昔人有歌云:

珠江有女舟为居,姣然出水新芙蕖。

十三十四不荡桨,十五十六不捕鱼,

十七翠云初挽髻,十八歌喉如串珠。

有时接客漱珠桥,秋波转处人魂消。

槟榔手裹扶萎叶,赠君怀袖如琼瑶。

有时留客素馨田,雪花盘髻银丝穿。

醉倚人肩香满席,摸鱼歌唱月中船。

车马江干日往来,争看倾城笑口开。

莫愁艳色平湖住,桃叶青春晚渡回。

眼中不羡珍珠斛,世上休夸玉镜台。

此诗反映出当时部分珠江“疍女”之真实写照。

图片说明:广州疍家,“一船一家、一家一世”都在船上,因为船小蓬底,疍民只能蹲曲而事,长期下去导致疍民多为驼背、腿弯,这也是“曲蹄”一称呼的来自来历。

珠江之“疍妇’人称之“水鸡”,此等水鸡注意于夜市,所撑之艇曰沙艇,装璜美丽,洁净非常,每当夕阳西下,则灯火齐明,沿江一带如西濠口、长堤、沙基等处,济济溶溶触目皆是。

一般青年“疍妇”,盛服艳装,坐以待客,或歌唱其咸水之歌,或娇呼其唤渡之声,于是“叫艇呀”,“游河呀”,“乘凉呀”,“过夜呀”,一片柔脆声浪,乍如春莺出谷,令人陶醉。遇炎夏时尤多,其黑绸之衣长可及膝,短及于胫,赤足盘坐,而露其雪白娇嫩之肤,使人想人非非。

图为广州荔湾区沿江西路(西提)一带的疍艇,当时广州水上人家是严格禁止上岸的,不能上岸读书、工作、不能穿鞋,更不能与岸上人通婚。

珠江之妓艇,明清至民国均大行其道。据1927年4月广州市政厅调查股的报告,广州市妓寨共131间,内有妓艇69只,妓女共1362名。此仅是已登记之公娼妓船,未登记之私娼艇未知有几许。民国后期,“据广州市政府1948年3月统计,广州市有私娼七八千人,但实际数字约为一万多人,她们多数在长堤、大新路、大南路一带活动。至于船上活动的艇妓,主要在荔枝湾头、东堤、河南一带河面上呼客。”

从水上到水棚吗,应该是疍民生活的一个“质”的提升,水棚非常简陋,一家老少睡觉吃饭都在棚内的木板上完成,另外水棚也没有排污设施,大小便以及生活垃圾直接排下棚底。

当年珠江两岸开设有西郊泳场和海角红楼泳场,晚上灯光明亮,整个珠江热闹非凡,游人如鲫。往泳场多由荔枝湾涌内乘小艇、舢板或画舫,既游荔湾亦可在珠江泛舟或直往泳场。 水上居民为适应游客之需,多种小艇散布江面,除妓艇外,尚有推拿艇、唱片租赁艇、水果饼食艇、香烟汽水艇、酒菜艇、海鲜艇,以及各式粥品艇,分别经营艇仔粥、鱼生粥、及第粥等等,在江面上穿梭来往。

在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前夕,国民党政权在逃离广州时,用大量炸药炸毁海珠桥,伤及大桥附近100余只船艇,致使群众500余人伤亡。翌晨,在海珠桥现场看到多具被炸死的船民尸体,惨不忍睹。群众在海珠桥上写下标语,成了当时的民谣:“珠江水,日夜流,不忘血海仇,活捉蒋光头。”

图为30年代俯瞰海珠桥两岸的珠江江面,密密麻麻的都是疍家疍艇。

自然灾害中之“疍民”

14

近代“疍民”毫无社会地位,长期过着飘泊江上的流动生活,全家生命财产系于一叶轻舟。风灾、火灾、水灾等各种灾害又常有发生,而无力抗拒,生命财产安全毫无保障。

20世纪30年代广州的水上人家。疍艇既是居住,也是运输工具,前仓中板可以活动,晚上放下来中板便是寝室;后仓略高,方便摇撸,并供奉神位。艇的前部是撒网、休息、捕鱼、待客、吃饭的场所,后部主要是鱼舱。

风灾:

光绪三十四年(1908)“七月初一(7月28日)台飓为灾,本日居民皆云如此巨风,实为30年来未见。”翌日,“8点15分,风已止息矣。各处损坏情形触目皆是”。“河面景象,于日光惨淡之下,见沉没船只,随处皆是”。

“据商船公会报称,沉没者8轮,半沉没者2轮,失去无踪者13轮。省河北边有多数小轮与舢艇及小艇泊于此者,因小轮被风刮去锚链,故波及邻近小艇沉没不少。河口内紫洞艇亦受损伤……紫洞艇及别项小艇共约失100艘。”文中所记“小艇”、“另项小艇”沉没不少、约100艘者,均属“疍家”所有,一次台风袭击致使身家性命付诸东流。

20世纪30年代西堤全景。

火灾:

“1909年1月30日,系泊在大沙头附近的遐迩闻名的花艇发生了一场大火。这场大火是由于一只花艇打翻一盏火油灯而引起的。13只花艇被焚毁,许多艇(疍)民主要是歌女被大火活活烧死,或被河水淹死。

上岸前如意坊水上居民住的水棚。

水灾:

“1915年7月,发生了一次洪水灾害,洪水像脱缰的野马,冲垮了北江堤岸、冲进农村、向广州及附近各乡奔腾而下。7月11日晚,河水漫过了沙面堤岸,水位高达零度以上12英尺。同时,一股潮水以极快的速度掠过广州港口,卷走了漂在水面的无数小艇,其中不少被冲向河南洲头咀散成了碎片。”突如其来的洪水把无数“疍家艇”冲成碎片,“疍民”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情况真难以想象。就日常生活而言,“疍民”每日只能饮用不洁之江水,疾病多有发生,一旦疫情流行,更无钱医治,只有死路一条。

图为1926年时,扩建六二三马路时,附近就是疍民的居住点。

“疍民”97%都是

文盲

15

学龄儿童鲜有上学机会,所有“疍民”文化都是很低的。上世纪30年代的调查,广州“疍民”识字者少,文盲当在全部“疍民”中之98%以上,而非文盲之“疍民”充其量亦只是能看普通的书报和写半通不通的书信而已。

“疍民”文化教育落后,外国基督传教士乘虚而人。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 1846年,美国传教士罗孝全到广州联兴街开设礼拜堂(1844)之后,又在珠江江面上开设第一艘水上传教的“福音船”,开始向“疍民”传教,引导他们崇信基督教。

1896年珠江上又出现了人力车渡的汽轮机船,除向“疍民”传教外,还向沿江各县靠岸居民进行布道工作。1912年后转由美国各个宗教的传教士接办,并添置“福音船”多艘。

民国5年(1916),南中国基督教会水上传道会为笼络民心,由特杜女士主办在珠江河面上设“福音船”一艘,作为“疍民”儿童上学场所,招收学童五六十人在船上住宿。翌年,水上传道会再添一艘“福音船”,开办了水上女子学校。

图为1906年传教士家庭在珠江的疍家疍艇上。

1927年由广州社会局发起,会同广州市教育局,在东堤附近江面,以大船三艘为校舍开办学校,收“疍民’学生百余人,多数是珠江河上较为富裕船主的子女。这些学校数量少,远远不能满足“疍民”儿童所需,而且教学质量亦不高,聊胜于无而已,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广州解放前珠江河上的“疍民”97%都是文盲。

《广州市志》称:1949年广州解放前有6万多水上居民祖祖辈辈居住在珠江河畔的“浮家泛宅”之中。

图为荔枝湾涌一带的疍家与疍艇。

“疍民”到“水上居民”

的变迁

16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1月召开的广州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通过决议,庄严宣布今后禁用“疍家”称号,一律称为水上居民,表示对其人格之尊重,与陆地居民同等待遇。在这次代表大会上,水上居民代表提出了对文化教育的意见与要求。

1953年对水上居民的生活改善的报道。

九所“水上小学”

17

同时广州市政府决定开办珠江区水上小学。

1950年6月16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在鳌州外街79号设立“水上第一小学”,当日正式上课有学生33人;9月,学生增加到106人;

图为1950年在弃泊于东堤码头的紫洞艇上办起了珠江区水上第二小学,入学儿童有300多人。1953年,在沙面利用修复的英商码头,建起了珠江区第三水上小学。

同年,又在东堤边,以一只大木船为校舍,开设“水上第二小学”。

1952年2月,在沙面码头修建了“水上第三小学”;

3月,在沙面对面的芳村河岸设立第三小学分教处,5月,将其扩大为“水上第四小学”。

1953年9月,为照顾南堤一带的水上居民学童上学,在天字码头附近开设“水上第五小学”;同年,有关部门根据珠江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要求,接管了私立二沙小学,改造为“水上第六小学”。

1954年,开办了第七、第八小学。此后除增设了第九小学外,还有安远街小学及南石头街民办小学都专门招收水上儿童入学。

图为1950年,珠江区成立妇女工作小组。

为照顾水上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习俗,使有些要在日间参加劳动的渔家孩童也有学习机会,水上第一、第二、第四小学特增设夜间班。在第四、第七、第九水上小学等5所小学,设有宿舍、饭堂、厨房、浴室等生活设施,供学生免费寄宿,并配备宿生管理员、卫生老师等一整套生活服务人员为水上学生服务,60年代寄宿生最多时达2000余人。学生还享有五折学杂费的优惠,(即每学期收费1.5元)。

图为70年代为水上居民后代上学而建的滨江中第一小学。

据统计20世纪50一70年代,上述水上居民子弟在学相对稳定,共有75班,3300余人。1965-1973年,海珠区教育部门先后在滨江路及工业大道开办了滨江三小、滨江四小、滨江六小、工业大道小学,并扩建了滨江五小。

原来珠江水上第七小学于1959年改为后乐园街小学,现在成为广州市民间咸水歌文化传承基地。

20世纪50年代所建立的水上小学虽然简陋,但它使许许多多世代都是文盲的水上居民,终于有了第一代读书人。随着水上居民陆续上岸定居,水上学校也随之转为普通小学,后期所建水上居民住宅区内之中小学,跟着时代的步伐有所发展与进步,教学设备日趋完善。而今原水上居民子弟如同陆上居民子弟一样,有的正向着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阶梯向前迈进。

珠江区——水上行政区

18

广州市政府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了一个特别的区——珠江区。

图为1974年珠江区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由于许多代表讲广州话,听不懂普通话,所以珠江区区长周希友(左)做报告,办公室主任邓克(右)用广州话翻译。

解放后,广州河面上居住张6万水上居民,此图摄于1999年,是1949年珠江区成立初的部分管理老干部的合影。

1950年1月19日广州市公布了户口管理条例和水上流动户管理办法,由当时之珠江区(水上行政区,管辖水上范围东起新洲,西至珠江大桥,南起南石头,北至沙面及二沙乡,面积约16平方公里)公安分局负责实施。该分局建立东、西、南三个检查站,检查进出珠江各类船艇,并先后在石涌口、东堤、南堤、新堤、永兴街、如意坊、花地口、黄沙、河南尾等地段建立9个派出所。各派出所建立户口管理专区33个,平均管理户口 300户左右。同年12月,珠江区开展户口清查,建立户口卡和发放新户口簿。

图为1954年1月,珠江区黄沙段第三选取的工作队在南站附近举行投票活动,他们把几艘大船连接起来作为投票站。

据 1951年 1月统计,珠江区有艇户、水棚户1622户,39682万人;船舶户921户,19702人。同时,对水上茶楼、酒舫、住客艇、花艇(游河艇)、舞厅纳入特种营业管理。水上客艇1228户集中河段停泊,建立了住客登记制度;花艇788户,茶楼、酒肪、舞厅72户,职工2286人,另有流动摊贩415户。在上述统计人数中,有部分水上居民从事卖淫、色情等不正当活动。

1958年对黄沙段水上居民搬迁的报道。

1951年3月,珠江区开展取缔妓女卖淫和清查河南尾以推拿为名而进行色情活动的“骨妹”,先后收容妓女157人、“骨妹”800人和皮条客、鸨婆128人,对她们进行教育改造,安排他们从事正当职业。

珠江区成立后,1950年广州市政府珠江区庆祝海南岛解放时候举行的水上游行。

“水上居民”

慢慢上岸路

18

1954年周恩来总理出国访问归来途经广州停留视察,专程乘船察看黄沙、沙面、白鹤洞一带,了解水上居民生活,指示省、市负责人一定要为水上居民建陆上住宅。随后,国家拨出专款1200万元和调拨一批钢材、水泥、木材等计划物资用于兴建水上居民住宅。

1958年夏周总理再次在广州视察工作,省市领导陈郁、朱光在荔枝湾宴请总理,朱光市长汇报广州工作时,亦谈及在河南滨江东路专门盖了楼房,用来安置水上居民由艇迁陆居住及安排一部分人上岸工作。

图为1958年,广州市政府在荔湾涌边建成两栋三层的水上居民宿舍,这是当时广州市政府最早为水上居民建造陆上家园,70户水上居民迁新居。

从20世纪50年代起,省、市政府认真执行国家领导人的指示,对改善水上居民生活状况做了大量工作。1953年合作化时期,在黄埔、珠江区建立过渔业合作社,1957年成立珠江渔业联社(社址在白云区),社员是珠江水上居民,上岸定居后从事工商、服务等行业工作,全社会企业共10家,从业人数达3087人。

广州市大力兴建水上居民住宅新村。1958年黄埔区成立鱼珠渔业大队,驻鱼珠圩口,并在大沙镇九沙围开始建村,即九沙镇渔民新村。

图为1958年广州市房管局在的芳村山溪村建5栋住宅,安排了100多户花地周边沿岸破烂船艇的居民。这是珠江区管辖时期最后一批安排水上居民上岸定居。1959年广州市珠江区撤销,但是安排水上居民上岸定居的工作没有停止。

1973年在渔珠河湾修建起22套平房,供水上居民居住。 1958年12月4日,珠江区撤消后,“1959年1月由海珠区接管的水上居民共有894户,3314人。其中永兴街段561户,2193人;海珠桥至下渡路333户,1121人。”

图为1975年,广州河南也即今海珠区沿江一带的水上居民住宅群。

图片说明:到60年代,中山八路兴建了16栋楼宇,安置了当时如意坊水上居民624户、3113位水上居民,为此,这里就命名为“党恩新街”。

区政府规定“凡有工作单位的水上居民,其上陆居住屋,由工作单位负责解决,无工作单位的水上居民,由其户口所在地有关部门采取各种方式帮助解决,并订出工作计划”,逐步实现。广州市为加强对水上居民住宅建设的领导,

图为60年代,政府拨出3500万元,在滨江路一带修建58栋楼房,2600户水上居民上岸。

1960年2月,成立水上居民住宅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先后在滨江路、南园、素社、二沙头、石涌口、科甲冲山村、如意坊、荔湾涌、马涌、东朗、猎德、同福东、墩头基、大沙头和中山六、七路等15处,兴建水上居民新村或住宅。”

图为1961年又一批居民住在在中山七路落成,106户504人水上居民搬迁。

1961年,在同福东、马涌桥等地建成水上居民住宅楼3幢,安排32户、154人上岸定居。1964年起,国家先后投资3500万元,建立全市第一个大规模水上居民新村——滨江东水上居民住宅区,该区用地总面积4.08万平方米,居住用地面积3.48万平方米,公共建筑用地面积6000平方米。翌年7月,建成58幢住宅楼房,其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同时建起许多附属设施,如商店、市场、学校(中学1所、小学4所)、幼儿园(2所)、卫生院等。安置水上居民2800多户1l万余人。在该新区建成之前后,区房管部门又与住宅公司、市航运总公司等单位配合,先后在南园、素社、石涌口、鸭墩等地,兴建起一批水上居民新村或住宅。

1958——1967年,荔湾区1135户、5000多名水上居民分批定居岸上。

至1971年底,全市共建成房屋面积33.95万平方米,安置水上居民11319户4.17万人。此后,该项工程继续进行。到1987年累计建成房屋面积30多万平方米,近5万水上居民有了岸上新居。

图为80年代兴建的芳村区水上居民小区——茶窖新村小区。

图为1996年珠江边一个本地人居住的渔村的渔民在河涌举行最后一次划龙舟。渔村背后是90年代广州城市地标——中信广场。

从1980-1985年来,广州市政府共拨出建房专款3570万元,由广州市艇运总公司负责筹建水上居民住房,1988年底建成房屋面积9.96万平方米,安置水上居民 1680户、6720人。其后,市政府还先后两次划建房屋用地6.87万平方米给航运总公司继续兴建住宅,至1990年6月,原在册的水上居民无房者均已获得住房”,结束了飘泊水上的苦难生涯。

图为2008年11月有54户疍家二代春节前入住江景楼 。

2008年11月,滨江水上居民民俗博物馆落成。

2010年5月,第二届广东珠三角咸水歌歌会。

本文部分参考书目

1、徐松石《民族学研究著作五种》,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

2、罗香林《百越源流与文化?蜑民源流考》,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出版,1978年增补再版。

3、清同治《番禺县志》卷54,杂记2。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广东(下)。4、黄任恒编《番禺河南小志》,罗国雄等点注,载广州市海珠区政府编印的《海上明珠集》。

5、《香山乡土志》卷5。

6、刘恂《岭表录异》卷上。

7、陈序经《疍民的研究》P.18-25。

8、莫稚《广东考古调查新收获》,刊《考古》1961年12期;

9、广东省博物馆《广东南海县灶岗贝丘遗址发掘简报》,刊《考古》1984年3期。转引自张寿祺《疍家人》,香港中华书局出版。

10、清嘉庆廿四年(1819)《三水县志》卷之3,赋役。

11、《香山乡土志》卷5,人类。

12、民国《博罗县志》。

13、《岭南学报》3卷1期《广州沙南蛋民调查专号》。

14、清同治《番禺县志》卷5,舆地略4。

《疍民风俗记趣》,刊《人民日报?海外版》,1986年5月14日。

15、萧国钧等著《族谱与香港地方史研究》一书中之《从疍家歌谣看大澳屯门等地之习俗》,香港显朝书室出版,1982年12月。

16、雷梦水等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

17、清同治《番禺县志》卷6。

18、、清吴震芳《岭南杂记》。

19、[日]牧野巽著《珠江三角洲土著居民》,见《广东民族论丛》第七辑,广东人民出版社。

20、《韩昌黎集》卷27,《清河郡公房墓碣铭》。房,为房启,当时任容管经略史。

21、蒋之奇《杯渡山纪略》。蒋曾于1089年前后任广州知府。

22、苏轼《分类东坡诗》

23、阮元《广东通志》卷92,舆地略10。

24、屈大均《翁山诗外》卷7、卷9。

25、蔡絛《铁围山丛谈)5。

26、《图书集成》医部。

27、陆容《菽园杂记》。

28、赵翼《檐曝杂记》卷4,赵翼约在乾隆三十三至至三十五年间(1768-1770)任广州知府。

29、《广州大百科全书》珠江条。

30、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8,舟语。

31、清嘉庆《新安县志》卷之二十二下。

32、黄任恒《番禺河南小志》。

33、《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粤海关报告集》457、986、1052页,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12。

34、罗香林《百越源流与文化》第250页,台湾版之“中华丛书”。

35、《广州大光报》民国廿一年二月十九日

36、《回忆朱光市长》,《广州文史》第47辑,70页。

37、《广州市志》卷2,《区县概况?白云区》591页。

38、《黄埔区志》114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9。

39、《海珠区志》160、161页《水上居民上岸定居》,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40、《广州市志》卷3,《房地产志》,418页,广州出版社。

相关文章